(来源:团结报)期货无息配资炒股
转自:团结报
□ 任 动
张伯驹(1898-1982年),河南项城人,著名爱国民主人士,收藏鉴赏家、书画家、诗词学家、京剧艺术家。张伯驹是民盟中央文教科技委员会委员,同时也是民革前辈,曾牵头创建北京中山书画社,并担任首任社长。
张伯驹非常注重家庭建设,涵养了良好的家风家教和家文化,张伯驹及其家人秉持先大家后小家、为大家舍小家的信念,体现了积极向上的家庭追求和高尚的家国情怀。
著名文博专家史树青赞誉张伯驹为“民族英雄”。史树青曾说:“民国时期,国家积贫积弱,许多珍贵文物不是毁于战火,就是被外国人廉价买走。面对民族文化危机,张伯驹先生挺身而出,不惜典屋鬻钗,甚至倾尽家财,把西晋陆机的《平复帖》,还有最早的卷轴山水画隋展子虔的《游春图》等一大批国宝保存下来,捐献给国家,这是在延续、拯救中华文明,当然是民族英雄!”
展开剩余66%《春游琐谈》收录的张伯驹第一篇散文随笔《北京清末以后之书画收藏家》,对北京清末以后的书画收藏家进行了介绍和点评。张伯驹认为,北京清末以后的书画收藏家“功罪各半”。其罪在于,“有因而流出者”“更有外邦之剽夺”。北京清末以后的书画收藏家让大量国宝流失海外,这使得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张伯驹痛心不已。
毋庸讳言,古今中外为数不少的收藏家,“其旨在图利,非为收藏”。张伯驹则不然,每遇书画神品,他常常不惜代价,豪掷千金,甚至“于急景残年鬻物举债以收之”,其目的是“不能出境,以致流出国外”,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。在《丛碧书画录》序言中,张伯驹说:“自鼎革以还,内府散失,辗转多入外邦。自宝其宝,犹不及麝脐翟尾,良可慨已。予之烟云过眼,所获已多。故予所收蓄,不必终予身为予有,但使永存吾土,世传有绪,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。”这段文字可以看作张伯驹鉴藏观最为集中的体现,亦可见张伯驹的伟岸人格和爱国情怀。
1941年6月,张伯驹在上海被汪伪特务绑架,被索要300万元的天价赎金,张伯驹对妻子潘素说:“宁死魔窟,决不许变卖家藏。”他对书画文物的珍爱,已经超过了自己的生命。张伯驹曾自述:“黄金易得,国宝无二。我买它们不是为卖钱,是怕它们流到外国。”可以说,对于书画文物,张伯驹不仅是收藏,更是抢救,他用自己的睿智和坚定信念守护着中华文化,凭借一己之力阻止了很多国宝流失海外,所以他超越了一般的收藏家,其“护藏国华”的种种壮举,体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。
1952年1月22日,张伯驹在一份诉讼答辩中说:“为保存研究国家文物,我们能致富而不致富,能享受而不享受,不作我们的私产,到我们的研究工作终了,交给国家。”1952年,张伯驹、潘素夫妇将《游春图》捐赠给故宫博物院,同年,把《上阳台帖》通过中共中央统战部赠送给毛泽东主席,毛泽东随后交给故宫博物院收藏。1956年,张伯驹、潘素夫妇把晋代陆机的《平复帖》、唐代杜牧的《张好好诗》、宋代范仲淹的《道服赞》等8件国宝级书法绝世珍品捐献给了国家。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给张伯驹签发“褒奖状”,“特予褒扬”张伯驹“化私为公,足资楷式”的无私高尚的捐赠行为,感谢他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。
作为知名艺术家期货无息配资炒股,张伯驹经常告诫家人子女,从事艺术工作要做到德艺双馨,认为艺术除了审美作用,还要能够加强对人们的德育教育。他说:“从事美术的人所负的责任极为重要,不仅要在工作岗位上用创造来提倡人民爱国的风气,更应该艰苦努力扭转社会上流行的可怕恶习。”张伯驹既尊重传统,又秉持开放包容,强调艺术作品的思想性。他认为,艺术家的创造,要有“浓厚的中华民族的色彩”,也要“富于思想性”,因此,艺术家的“工力法度足够具备后,应当再丰富思想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Powered by 配资资讯专业网_专业外汇配资网_联华证券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